方向與團隊錯了,速度是白費力氣
方向與團隊錯了,速度是白費力氣
很多公司在談數位轉型時,是談技術:要AI、要區塊鍊、要IoT、要copy Amazon Go的皮、要一個會唱歌拍手的機器人(或員工?),要的都只是科技公司的技術解決方案與價格,不是談企業與顧客核心價值;只聚焦戰術,而不是達到價值願景的策略。
多年前離開某企業時,曾留下一張未來想像的藍圖。當時,最後一個任務是Kiosk的軟硬體與服務改造,深知這可能是最後一代,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與行動化、會員制結合,試圖讓階段性任務與未來雙軌併進。
想推動的價值,原是無所不在的服務
我一直認為通路不可被取代的核心是物流與地點,兩者串起的是城市的經脈,只要打通入口,人流自然會不斷湧入。以最早負責的C2C店到店物流配送規劃來說,我們是第一個推動與C2C平台結合的物流配送服務,因為關鍵需求者是買賣家,買賣家是依附在平台上,不是在店裏頭,導流才可使服務起飛。
但如何不依賴拍賣平台的人流,讓通路的獨立性加大?讓買賣家跳脫平台手續費,少一層成本?這是我一直想努力的方向!以此為基礎,結合當時社群媒體、行動裝置的發展,規劃出以會員為基礎之360度的引流平台服務藍圖,如:存放在手機/Google drive/Dropbox的照片可透過小程式無縫上傳Kiosk雲端列印;可以和各銀行、商戶APP/Web串接的禮贈平台、可以將Facebook/Blog/Line當作商家經營的物流配送平台等。
願景是消滅一切可能產生的服務斷點,讓顧客隨時隨地都能與我們連結,自認夢想很美。但人走茶涼,後續接手者與決策者是否有接收或理解到這樣的思維,也就影響到執行的方向、速度與方式。而多年後的今天,這些都在其他場域逐步實現。
方向與團隊錯了,速度是白費力氣
哈佛商業評論近期一篇文章很有趣,分析漫威打破系列電影魔咒的創新關鍵。文末寫到(引用如下):在許多情況下,一個成功的產品會對後面的產品造成限制。漫威的四個原則能夠協助企業超越這些限制,可是必須結合這四者一起運用。
- 選擇有經驗的新手(一號原則),卻沒有持續認真地挑戰既有公式(三號原則),也沒有穩定的核心班底(二號原則),那麼就只會造成你的人無法做到你希望他們做的事情。
- 同樣的,無法致力挑戰既有公式(三號原則),將會降低培養顧客好奇心(四號原則)的可能:再巧妙的彩蛋,都無法彌補公式化的電影或乏味的產品系列。如果企業成功地同時啟動這些機制,就能建立持久而又不斷更新的創新引擎。
企業的策略與戰術也是。許多人談創新,會先談破壞,但這樣的極端手段並不適用於大型企業;也有人一昧的誤解破壞的原義,只想當個漫無目的的破壞王。
談創新與數位轉型,關鍵在清楚的願景、人與制度。核心班底的穩定,是為了願景與戰術的連貫性;而不論是新手或核心班底,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經驗,才能產生火花撞擊出新思維,這才叫有建設性的破壞;也必須容許員工挑戰既有的制度,而非一心要員工融入既有制度,封閉思維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能容下開放、創新與個人化的!
如果一間公司只是不斷的人員異動,腦力、經歷跟不上履歷的更新。這樣的公司,不會有願景、不會有創新的持續力,更不用談數位轉型的能量了。只有越來越深的鴻溝、斷層與不專業,人不對事不對。所以,他們只能談外部技術,來掩蓋沒有夢想的服務願景,讓唱歌拍手的機器人繼續拍手。
本文作者|被便利商店耽誤的設計師
BLOG|未來超商 WELABAR
便利商店/數位轉型/服務設計/服務創新/零售流通產業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