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/專欄最新/即時

實體世界智能化的一步:動態定價

實體世界智能化的一步:動態定價

對於實體通路來說,要實現動態定價是困難的。

動態定價廣泛運用在訂房、機票等線上業務,而近年最知名的案例就是UBER了:在下雨、深夜等顧客有高需求的情境下,提高車資定價,鼓舞司機前往載客,以達到供需平衡、雙方合意的服務品質。相對的,也能以同樣手法降低價格,使司機在閒置時間能有更多載客機會!

線下的實體通路,最需要結合動態定價概念的就是便當、肉類、蔬菜等易報廢的鮮食:每個人都伸手挑選著最新鮮的食物,而間接成為食物浪費的推手。以色列的新創業者Wasteless曾透過實測,以電子標籤顯示動態定價,可激勵三分之二的顧客願意購買即期品,並有效減少33%的報廢量、增加6.3%的銷售額。

如何透過更智能化的架構,達到動態定價的設計?

一向積極配合日本政府推動2025年コンビニ電子タグ1000億枚宣言 (便利商店1000億張RFID TAG宣言))的Lawson,便持續透過RFID TAG進行創新實驗。包含幾年前的 RFID TAG自助結帳籃,就可普及性與成本上,優於Amazon go (2025年RFID TAG可望降為一張1日圓以下)。

二月初,Lawson更結合LINE pay、RFID TAG測試動態定價,當顧客購買即期商品時,可透過RFID TAG識別商品已達銷售期限前六小時,再以LINE point進行回饋;後續更希望透過這些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,洞察商品價格&顧客預期價值的關係、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與減少食物浪費。

特別提出實體通路於動態定價的發展,是因為我認為這議題對實體通路非常重要,這代表AI、供需預測、個人化推薦的發展越來越靠近現實與生活型態:現在,就是站在未來或過去的交叉路上⋯⋯

 

 


本文作者|被便利商店耽誤的設計師
BLOG|未來超商 WELABAR
便利商店/數位轉型/服務設計/服務創新/零售流通產業資訊

 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