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/專欄最新/即時

你覺得蝦皮算規模經濟嗎?

你覺得蝦皮算規模經濟嗎?

全球蝦皮2022/Q2營收17.5億美元。以兩大關鍵指標Gross Orders (總訂單數) 與GMV (總成交額),結合電商季節性的業績表現來看:可發現兩大關鍵指標的YOY成長率在2021年上半年就開始下滑,特別是GMV不僅下滑,更遠低於Gross Orders的成長率。這也代表每筆訂單的含金量可能越來越低,也難怪蝦皮開始減少補貼、提高各式手續費率與增加廣告收入。拉近了Gross Orders與GMV的成長率,但價格敏感度極高的買賣方的黏著度是否降低,值得關注!

再從近三季的財報所透露的EBITDA數字觀察,2021/Q4~2022/Q2每筆訂單的損失分別為-0.44美元、-0.39美元、-0.32美元。顯示近期提高手續費等措施,確實有效減少虧損。另一個是,蝦皮不斷強調東南亞與台灣、巴西市場等獲利漸趨正向。東南亞與台灣2021/Q4~2022/Q2每筆訂單的損失依序為-0.15美元、-0.04美元、-0.01美元;巴西則為-2美元、-1.52美元、-1.42美元。

雖然蝦皮從未公開各市場的營收表現,但以每筆訂單的損失金額所揭露的各數字來看,東南亞與台灣市場雖然有轉正的可能性,也可推估對整體蝦皮市場來說,東南亞與台灣應占蝦皮整體市場六成左右,台灣本體應該就更低於這數字了。蝦皮在台灣發跡的主因之一是依賴超商密集的物流體系做大量補貼,就算蝦皮店到店想複製超商模式,但投入的成本與複製到各地的可能性,在通膨與更不確定性的未來,資本戰不僅打得不輕鬆,小台灣獲利轉正也撐不起蝦皮的全世界。而且我目前找不出蝦皮店到店的成本與費用歸在哪裡!?

規模經濟在於發展到一定程度時,能使平均成本下降。但從蝦皮各項關鍵數字來看,營收越大、虧損也越大。金主騰訊抽手後,蝦皮無法再玩弄資金槓桿,只能回歸營運基礎面,檢視各項費用成本。但因低價、免運而來的買賣雙方,本來就不具忠誠度。蝦皮提高各項收費,也不代表是因為規模而取得定價權,是因為不得已。正向來看,被蝦皮打爛的台灣零售市場在商業模式、費率等有了重建的機會。

值得思考的是:以蝦皮的高Gross Orders (總訂單數) 與GMV (總成交額)七年都無法真正稱霸,加上如果你也沒有騰訊乾爹,更應該在電商商模上多加著墨,一開始就靠物流、手續費補貼才能成立的方案,註定是失敗的方向。

這也是我目前看到零售業者在發展電商時,人人成了東施效顰的台灣零售圖鑑。OMO都成了QoQ

 

 


本文作者|被便利商店耽誤的設計師
BLOG|未來超商 WELABAR
便利商店/數位轉型/服務設計/服務創新/零售流通產業資訊

You may also like